寄生虫病所曹建平研究员和沈玉娟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细粒棘球绦虫转录组研究取得进展。研究结果于2014年11月11日发表在《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杂志,题目是《Transcriptome profiles of the protoscoleces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reveal that excretory-secretory products are essential to metabolic adaptation》。第一作者为潘伟博士。
原头节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阶段,具有“双向发育”的能力,能够感染、适应多种哺乳动物宿主,成为寄生虫-宿主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模型。虫体排泄分泌蛋白(ESPs)在寄生虫-宿主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也可能是寄生虫疫苗、诊断、药物的重要靶标。但由于ESPs成分复杂,蛋白表达丰度不一,以及宿主蛋白的干扰等原因,利用蛋白质组学不能完全解析ESPs组分。本研究利用454测序技术对绵羊流行株G1型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转录组进行了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重点分析了潜在ESPs基因转录特征,为全面了解细粒棘球绦虫生理学适应性奠定基础。本研究共获得26514条Unigene,其中,22910条(86.4%)成功地比对到新近发布的细粒棘球绦虫基因组序列,17705条(66.8%)分布在序列编码区域。从原头节转录本中共预测到2280条ESPs,138、124条分别参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代谢。其中,11种ESPs作为胞内酶参与调节糖酵解/糖异生作用;高表达的ESPs转录本包括44种抗原性蛋白,25种分子伴侣以及4种蛋白酶。此外,一些ESPs被发现参与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如TGF-β受体通路,insulin信号通路等。本研究表明原头节分泌的ESPs不仅参与介导宿主免疫应答,而且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抵抗不利的宿主内环境以及参与发育相关的关键信号通路。研究结果将深化对寄生虫生理适应性的认识,为包虫病诊断、疫苗、药物新靶标的筛选提供新思路。
请查看:论文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