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室郭云海博士于2014年8月在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发表医学贝类尖膀胱螺(Physa acuta) G型溶菌酶相关研究结果。尖膀胱螺为淡水螺类,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肺螺亚纲基眼目膀胱螺科膀胱螺属,为大片吸虫、广州管圆线虫和卷棘口吸虫等寄生虫中间宿主。该物种在旧大陆广泛分布和入侵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现在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有分布,为世界性广分布种类。溶菌酶催化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的水解,从而作为一种生物防御分子在机体先天免疫防御外来病原入侵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从SSH文库中获取尖膀胱螺G型溶菌酶部分序列,并基于RACE原理获得cDNA全长,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其与多种已报道软体动物G型溶菌酶高度同源,新序列命名为PALysG基因。重要功能结构域SLT domain(Bacterial lytic transglycosylases Domain)出现在第56个氨基酸残基到第182个氨基酸残基,为G型溶菌酶特有活性中心,底物结合位点均包含在该域,功能为识别和切割肽聚糖分子中的β-1,4糖苷键。定量PCR分析PALysG基因在刺激后12小时达到较高水平的表达,以后到48小时还持续高表达。体外重组表达产物抑菌实验表明其能显著抑制溶壁微球菌生长,同时对大肠杆菌具有微弱抑制作用,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不明显。
附件:全文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