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概况
重要新闻
信息公告
【旅行中的寄生虫】经节肢动物叮咬感染的寄生虫
【旅行中的寄生虫】经节肢动物叮咬感染的寄生虫
发布科室:药物室    发布作者:寄生虫病所    

  万物蓬勃,绿意浓浓,正是旅行近距离接触大自然的好时节。气温上升,各种虫虫进入了活跃期,不仅蚊蝇开始繁衍,还有一种容易被忽视的虫-蜱虫,也陆续出现。带狗狗在草地奔跑跳跃之后,发现狗狗身上“镶”了一颗“黑宝石”,这其实是蜱虫,民间俗称“狗豆子”。蜱虫也属于人体常见寄生虫的一种,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我们被蜱虫叮咬后,不仅引起瘙痒和疼痛,还可能感染寄生虫病!


  寄生虫是一类依赖于其他生物(宿主)来获取营养和居住场所的生物。在某些情况下,旅行者可能会因蚊虫、蜱等叮咬而感染寄生虫,从而引起健康问题。

  在旅行中的寄生虫系列科普中,我们介绍了经口感染的食源性寄生虫,以及因皮肤、呼吸道直接接触而引起的寄生虫感染,本文中我们将介绍部分常见的与旅行相关的经医学节肢动物叮咬感染的寄生虫,并提供一些建议来预防和处理这些问题。

  1. 旅行中因节肢动物叮咬而感染的寄生虫

  • 蚊虫叮咬:被携带寄生虫病原体(如疟原虫子孢子和丝虫感染性丝状蚴)的蚊虫叮咬后,可能感染疟疾和丝虫病;

  • 白蛉叮咬:被携带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白蛉叮咬,可能感染内脏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和粘膜利什曼病等;

  • 蜱虫叮咬:被携带巴贝虫子孢子的蜱虫叮咬后,可能感染巴贝虫病;

  • 采采蝇叮咬:被携带布氏冈比亚锥虫和布氏罗得西亚锥虫循环后期鞭毛体的采采蝇叮咬后,可能感染非洲锥虫病(又称非洲昏睡病);

  • 锥蝽叮咬:被携带克氏锥虫循环后期鞭毛体的锥蝽叮咬后,可能感染克氏锥虫病(美洲锥虫病,又称恰加斯病)。

  2. 预防和处理建议

  • 旅行中如何做好防护工作?

  在旅途中,我们应保持良好的旅游习惯,加强个人防护,能够杜绝大部分由于节肢动物叮咬引起的感染风险。首先尽量远离蚊虫孳生地,如流动性不强的水源四周或植被密集区域。蚊虫密度高的地方,应加强个人防护,尽量穿着浅色收口的长袖衣裤,皮肤裸露处喷洒和涂抹驱避剂(推荐使用含化学成分的驱避剂,保护效果更好)。白天露营或夜晚睡觉可使用蚊帐,同时可使用蚊香、电热蚊香液达到薰杀蚊虫的效果。

  户外活动结束后,检查身体是否被虫叮咬,尤其是小腿、腰间、脖颈、耳周等较为隐蔽的部位。发现叮咬伤口,用肥皂水清洗后,涂抹酒精或碘伏进行消毒。如果发现被蜱虫叮咬时,可用烟头热熏,或者涂抹酒精后,用镊子捏住蜱虫的头部,将虫体拔出,并检查虫体是否完整,如果发现蜱虫的头部滞留在皮肤内,最好及时就医。同时保留虫体,以便于就诊时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 出现症状怎么办?

  如在旅行中或旅行结束后,如出现“打摆子”(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贫血、脾肿大、持续高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等考虑可能为疟原虫感染;如出现发热、淋巴管炎、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等,可能感染了丝虫;出现长期不规则发热、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性贫血、淋巴结肿大、皮肤结节、皮肤溃烂等症状,可能是利什曼原虫感染;如出现发热、不适、疲劳、肌肉痛、头痛、食欲减退、高热、寒战、贫血、肝脾肿大等,考虑巴贝虫感染;如出现局部红肿、皮下结节、全身淋巴结肿大、脑膜脑炎等,可能是锥虫感染。

  若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并主动向医生说明旅游史和接触史。确诊后,根据寄生虫的种类,遵照医嘱进行治疗。


  结语

  旅行是一段美妙的经历,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旅行中潜在的寄生虫感染风险。通过养成良好的旅游习惯,加强个人防护,做好旅行前后的准备和应对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享受旅行的乐趣,同时保障自己的健康与安全。


  以上图片素材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人体寄生虫学》,诸欣平,苏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2013年。
《曼氏热带病》,Jeremy Farrar,Peter J. Hotez, Thomas Junghanss, Gagandeep Kang, David Lalloo, Nicholas J, White主编,周晓农主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23版,2020年。
《旅行与热带医学手册》,曾意灵(E.C.Jong), Christopher Stanford,张敏主译,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4版,2011年。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24-06-12 13:55:51